湘韵沃土 “镇”在崛起|奏响产业强镇的新时代“渔光曲”
- 作者:
- 湖南农业杂志社
- 来源:
- 湖南农业杂志社
- 发布时间:
- 2025-11-17
- 阅读次数:
- 65532
编 者 按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三湘四水间,一个个农业产业强镇蓬勃兴起,带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县域经济发展处和湖南农业杂志社联合推出特别策划——湘韵沃土 “镇”在崛起,带您走进农业产业强镇,解锁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看到没有,水都淹到那了。”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场长刘志辉指着远方枯黄的竹子对记者说,“2024年,受台风‘格美’和洪灾影响,紧急情况下东江湖3个口子泄洪,水流量每秒1万多立方米,山上能看到黄色的是山体滑坡,湖水都倒灌到门口,前面这片鱼塘的鱼苗都被冲走了,所以去年损失巨大,其中1家企业损失1亿多元。”还好有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支持灾后重建资金,修复了工厂化养殖基地基础设施,修建了引水工程、生产道路,进一步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唯有顺应其律,方能找到长存之道。依托于东江湖流域淡水资源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扶持,资兴市兴宁镇以保护东江湖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养护渔业资源、做大做强资兴市东江湖流域渔业产业为目标,有效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重点发展设施渔业与鱼子酱加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出独具特色的设施渔业产业强镇发展道路,奏响生态产业强镇的新时代“渔光曲”。
为何是这里?
资源禀赋奠定基础 合理规划突出优势
兴宁镇位于资兴市中部,是资兴市东南部乡镇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中心,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林中之城和湖畔之都。兴宁镇水资源优质丰富,东江鱼为“一市一品”“一县一特”重点产业。

丰富优质的资源为资兴渔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带富了一方百姓。在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万口网箱下东江”的盛况。然而,如此发展势头带给水生态巨大压力。为修复生态,资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调,全力推进天然水域禁捕退捕、网箱退水上岸和产业转型。兴宁镇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优势产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经营转变,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引领东江鱼产业走出了一条苗种繁育、特种养殖、水产品加工和渔旅融合的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怎样推动建设?
创新智慧养殖模式 绿色渔业转型升级
兴宁镇现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东江鱼原料鱼生态养殖基地15个、工厂化流水式冷水鱼养殖基地8个、工厂化养殖水面5.8万平方米,有东江鱼养殖企业30家、加工企业10家。设施渔业以鲟鱼、鲈鱼、翘嘴鲌为主,全镇拥有水产苗种生产企业3家,年产特种水产苗种6000万尾、常规水产苗种5亿尾。

资兴市水产良种场采用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水产养殖,实现鱼群高密度养殖,同时将鱼的排泄物集中到集污区进行处理,保证尾水排放安全可控,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渔场绿色发展。刘志辉向记者介绍:“为着力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兴宁镇在设施渔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广工厂化流水养殖这一现代化养殖模式。主要依托引进的专业渔业技术团队,重点开展鲟鱼、鲈鱼等特色水产品的养殖技术指导。同时实施东江湖渔业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工作,每年向东江湖投放各类净水鱼类1000多万尾。”
为扎实推进产业强镇项目建设,解决东江湖网箱退水上岸后水产品产量锐减的问题,兴宁镇利用水面空间,着力建设1500千瓦渔光互补设施,配套完善冷水鱼苗种繁育及养殖设施设备,以实现太阳能发电和水产养殖双重效益。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有效地保护了东江湖渔业资源和水体环境,维护东江湖区社会经济稳定。
如何以点带面?
联农带农促农增收 三产融合业态丰富
兴宁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支持培育杭溪村和税里村2个产业强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优势,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杭溪村党支部书记黄守诚介绍:“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落地杭溪村以来,我们重点发展了鲟鱼、鲈鱼工厂化养殖和东江鱼加工两大特色产业。通过“特色鲟鱼、鲈鱼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已带动450户村民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该项目不仅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方式参与到产业链中,还利用项目资金完成了产业道路和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仅仅发展好养殖,对兴宁镇来说是不够的。兴宁镇引进先进的加工、冷链、通风仓储设施3260平方米,目前年加工鲜鱼1万余吨,年产东江鱼干鱼1500余吨、鲟鱼子酱10余吨,产品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远销老挝、越南、卢森堡等国。同时,兴宁镇努力挖掘、利用、串联本地特色文旅资源,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新模式,坚持“以渔促旅,以旅促销”的理念,把旅游、休闲娱乐与生态渔业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水产品综合经济价值。
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扶持下,资兴市李斗成鱼业加工厂对原有的加工车间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又新建了加工厂,以应对更大的加工需求。加工厂员工把整理好的麦鲮鱼放入蒸箱后,对记者说:“我在这里上班已经两三年了,主要负责日常养殖和干鱼加工,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比过去强多了。加工厂还教我们新技术,让我们这些老渔民也能干现代化养殖。现在日子过得踏实,我和老婆两个人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有保障了。”
如何保障实效?
政策支持加强监管 分步实施促进发展
兴宁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总投资403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企业自筹3037万元,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如何确保项目取得实效,达到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要求?资兴市成立兴宁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工作专班,加强项目监管、资金管理、监督检查。资兴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制定《兴宁镇2025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方案》,将建设期按两个阶段细分年度投资计划,并及时依据第一阶段的评估结果调整第二阶段的实施规划,确保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内容可落地,能提升农场渔业生产能力、渔业种苗繁育能力、企业渔业养殖设施化水平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带动当地东江鱼产业发展。

在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和政府的严格监管下,兴宁镇坚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兴建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初加工厂房等设施设备,完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开展电子商务,吸引村民就业,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预计到2026年底,兴宁镇工厂化流水养殖面积将达8万平方米、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0.93万吨以上、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6.14亿元,辐射带动农民5400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6万元。
夏日的东江湖,波光粼粼,设施渔业养殖基地里鱼儿欢跃,加工车间内忙碌有序,电商平台上订单不断。随着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深入推进,兴宁镇的渔业产业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兴宁镇正以东江湖水为音,以产业兴旺为乐,奏响农业产业强镇的新时代“渔光曲”。
来源:湖南农业杂志社
编排:张友义